• <dd id="cts4l"><noscript id="cts4l"></noscript></dd>

  • <span id="cts4l"></span>

    科學幻想,科幻永恒魅力之源

    來源于:金濤 王晉康 劉慈欣
    發布時間:2018-07-17 10:06:25
      小字號

      當科學插上了想象的翅膀,會發生什么樣的神奇故事?有趣的科學原理,經過科幻作家們腦洞大開的超前思維,會演繹出怎樣變幻莫測的平行世界?前方高能!愛好科幻的朋友們請抵住誘惑,《知識就是力量》雜志邀請到三位科幻界大咖,為您一展他們心目中的科幻小宇宙。

    中國科幻進行時 (撰文/金濤)

    undefined

      我們為什么需要中國科幻,我覺得有三條理由,一是時代的需要,二是讀者的需要,三是科學發展的需要。

      眾所周知,當今世界,美國的科幻大片獨領風騷,擁有眾多發燒友?!栋⒎策_》《星際穿越》等科幻巨制,題材之新穎,構思之巧妙,制作之精良,不僅是深受大眾喜愛的影視作品,實際上也成為美國國家“軟實力”的象征。這些科幻大片正以一種震撼人心的藝術載體,傳播著美國的價值觀。

      我們在這方面要迎頭趕上,首先第一位的是抓創作,出優秀作品,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。

      我們當務之急就是要更新觀念,大力扶植中國本土的科幻小說,推出自己獨具特色的科幻大片,這是時代賦予的使命。

      第二,青少年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一群人,這是他們最可寶貴的品質。一個人可以通過閱讀和傳授的方式不斷獲取知識,但是想象力和創造力并不能簡單地傳授。在這方面,一個有效的途徑就是欣賞優秀的科幻作品,從奇妙的科學幻想和故事中最大限度地調動青少年的想象力,使他們在愉悅中體驗創造思維的魅力。

      第三,相信人們已經注意到,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固然給科幻小說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創作靈感,但是也無可否認,科幻小說的新穎構思,蘊含的創造性思維,常常能給科學家、發明家以啟發??茖W發展史上關于宇宙航行、隱形技術、機器人技術、基因工程技術、器官移植術、通信技術等領域,科幻作家都曾預先涉足,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。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,這種有趣的現象也會更多地出現在當代科幻小說的創作之中,滲透著對未來的前瞻性思考。

    undefined
    金濤最新版小說集封面,收錄《月光島》等科幻名作

      早在一百多年前,留學日本的魯迅翻譯法國科幻小說大師儒勒·凡爾納的《月界旅行》時,他只有22歲。他為這部科幻小說描寫的飛往月球的大膽幻想而深受鼓舞,也為人類的科學探索精神而激動不已。于是他在書的序言中寫道:科幻小說具有能使讀者“獲一斑之智識,破遺傳之迷信,改良思想,補助文明”的作用,因此年輕而充滿激情的魯迅大聲疾呼:“導中國人群以行進,必自科學小說始?!?/p>

      讓我們努力吧,為繁榮中國的科幻創作,實現魯迅先生的預言!

    undefined
    《阿凡達》

    用科幻演繹科學的神奇 (撰文/王晉康)

    undefined

      我真正感受到科學的神奇,是當知道光的七彩顏色原來只是因為電磁波頻率的不同之后。想到這么絢麗的顏色竟然會與頻率這么數字化的東西掛鉤,我突然感覺眼前五光十色的世界被干巴巴的物理定律解構了,但是這個物理定律又是那樣深刻、美妙地涵蓋一切,普適于全宇宙。于是,我不免對科學產生了一種敬畏感。

      從事科幻創作后,我更深切地領悟,原來科幻和科學有著先天的聯系。欣賞優秀的作品,我們能在耳濡目染間吸收其中的科學營養,這也正是科幻的獨特優勢。而科幻作家創作科幻,就像是充滿好奇心的旅游者攀上了科學殿堂的圍墻,得以窺見其中琳瑯滿目的寶物,于是發出衷心的贊嘆。

    undefined
    《生命之歌》

      如何從知識海洋中淘到科幻創作的“金點子”,這就要求科幻作家有超出常人的敏銳感覺。我在創作《生命之歌》的時候,看到一篇西方文獻中提到:“生物都有生存的欲望,它可能存在于DNA的次級序列中?!边@句話,仿佛在我心中撥出清亮的一響。后來,我看到有關“基因音樂”的報道,于是我嘗試把DNA的4種堿基與音樂中的7個主要音符建立聯系,把所有生物的DNA堿基序列直接轉換成動人的樂曲。這才有了《生命之歌》中的科幻構思:“所有生物都有生存欲望,它存在于DNA中,是數字化的,可以被破譯并輸入機器人體內,使其成為真正的生命。有關生存欲望的密碼也可采用音樂表達,這就是回蕩于所有生物體內的、宇宙中最強勁的生命之歌?!闭沁@個構思,感動了我自己,也打動了許多科幻迷。

      《生命之歌》的構思雖是幻想,但也“存活于現代科學體系之中”。這類科幻構思的優點是較厚重,耐咀嚼。當然,有時候科幻構思也可以更超脫一些,比如劉慈欣作品中的智子、智子的二維展開、外星人的降維攻擊等,雖越出了科學體系之外,但這樣的構思更為飄逸和絢麗。對于這類構思,難點在于把握超越的“度”。

    undefined
    《替天行道》

      科幻作品除了能激起讀者對科學的愛,還能促使讀者對問題加以反思和批判。早在十幾年前,我就創作了《替天行道》,主角是運用轉基因技術制成的“自殺種子”。小說中,美國最大的種子公司運用這項技術,把其他生物中的“自殺基因”轉錄到糧食種子中,這樣,第二代種子就不能發芽,農戶必須每年到該公司購買。種子公司的這種做法在商人眼里是完全正當的,否則種子公司就無法存活,無法為良種研制投入巨額資金。然而在商業利益和公眾利益的天平之間,孰對孰錯?這些尖銳的沖突和矛盾所在,正是科幻作家大展身手的地方。

      生活是文學作品的源泉,而科幻還要再加上一個科學源泉。所以科幻作家應自覺利用這種原力,并且把握適當的度。

    科幻:玩轉科學之美 (撰文/劉慈欣)

    undefined

      我常像讀小說那樣,去讀一些文科生認為艱澀的科學作品。許多人不理解,但是我卻樂在其中。其實科學本身蘊含的故事,包括科學史,以及科學所發現的大自然的奧秘,那種很神奇很曲折的狀態,比真正的文學故事還要神奇。

      我寫作《三體》的靈感,就來源于經典的三體問題(三個可視為質點的天體在相互之間萬有引力作用下的運動規律問題)。我一直在想,假如真正的空間里有兩個球體的話,會做一個很規則的運動,而增加一個球體,運動就完全無法預測。這么簡單的一個系統都是如此瞬息萬變,那復雜的大自然我們又怎么去預測呢?所以我很自然地從三個物體想到三個恒星組成的星系,三顆恒星在做不規則運動,且這個恒星系的一顆行星上存在著文明,這個文明會是怎樣的狀態?于是,我就構思出了三體星系和三體文明。這是一種傳統的構思方式,在一個科學原理的基礎上,幻想出一個虛擬的世界,然后展開故事。

    undefined
    《帶上她的眼睛》

      在構思一個故事的時候,不止是框架,我習慣把細節也提前想清楚,比如把空間降低一個維度作為毀滅世界的武器,三顆不確定的恒星進攻地球……這些念頭其實我很早以前就有了,只不過是到寫《三體》的時候才用上。

      科幻中有一種很獨特的美,是別的文學類型所不具備的。我有一篇小說是《帶上她的眼睛》,內容是講有一隊地航員,航行到地心進行科學探索,結果到6000余千米的地心后飛船出故障回不來了,飛船上只活下來一個小女孩。她就要在幾平方米的空間里過一輩子。小說中的男主人公得知她在地心的遭遇后一直嘗試聯系她,可是通信中斷了。我最滿意的就是這個小說的結尾,男主人公很懷念那個小女孩,他說:“無論我走到哪,我離她都不會再遠了?!边@句話,不讀科幻的人可能體會不到它在說什么。其實道理很簡單,這句話暗藏玄機,地球的半徑都是一樣的,走到天涯海角,他都不可能離她更遠了。這種科學的美感,普通文學中不可能出現。

      科幻創作最吸引人的地方,就是有天你真正得到靈感,那種幸福感是無法比擬的。你寫的小說要讓自己感到興奮,你覺得好看,你覺得震撼,才能拿給讀者去看。要是自己都興奮不起來,就別指望讀者有什么反應了??墒钦f到靈感,不是一瞬間就有的,尤其是外人認為有門檻的科幻創作,它是像植物那樣,日積月累,慢慢生長,時候到了,你自然就看到了。

    《三體》的故事設定

    undefined
    《三體》三部曲

    undefined
    ?電影《三體》先導海報

      故事的開端被設置在“文革”時期,知識女性葉文潔因為自己的悲慘遭遇,而對人類感到絕望,于是她通過探尋外星文明的“紅岸工程”,邀請外星文明來“拯救人類”。遠在4光年外的“三體文明”,此時也正在三顆無規則運行的太陽主導的世界苦苦掙扎。在運用超技術鎖死地球人的基礎科學之后,三體人龐大的宇宙艦隊開始向地球進發……人類的末日悄然來臨。經過一系列艱難探索,人類發現了“黑暗森林法則”,并以“同歸于盡”相要挾來求得生存。最終,三體世界和整個太陽系都在“黑暗森林”的打擊中被毀滅。

    国产小骚
  • <dd id="cts4l"><noscript id="cts4l"></noscript></dd>

  • <span id="cts4l"></span>